|
葉綠素a作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關鍵指標,其濃度變化直接反映了水體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與動態過程。便攜式葉綠素檢測儀非常適宜戶外的測定工作使用。秋季,作為夏季熾熱與冬季嚴寒的過渡季節,其獨特的氣象與水文學條件,導演著一場戶外水體中葉綠素濃度復雜而精彩的演化戲劇。這個過程并非簡單的線性下降,而是一曲由環境因子交替主導的、充滿轉折的“三部曲”。 隨著盛夏步入初秋,水體溫層現象(水溫分層)依然穩定。此時,促使葉綠素濃度出現一波小高峰的因素主要有二: 營養鹽的局地補充:在溫層結構下,表層水體的營養鹽經過整個夏季浮游植物的消耗已近枯竭。然而,在光線充足、溫度適宜的表層,某些藍藻(如微囊藻)等浮游植物群體開始衰亡分解,其細胞破裂會釋放出內部的營養鹽,為周圍尚存的藻類提供了一次“最后的晚餐”,可能引發局部、小規模的水華。 條件優勢種的更替:夏季占主導地位的高溫喜好型藍藻優勢減弱。而一些適應較低溫度、但在強光下能高效生長的藻類,如某些硅藻和綠藻,可能趁機利用尚存的良好光照條件快速繁殖,導致葉綠素濃度出現一個短暫的峰值。 與此同時,一場根本性的環境變革正在醞釀。日照時間縮短、太陽高度角降低,導致水體表層吸收的熱量減少。氣溫下降,風力增強,這些因素開始動搖并最終摧毀夏季建立的穩定溫層結構。 這是秋季葉綠素演化過程中最顯著、最關鍵的一個階段。當溫層結構因表層水溫下降和風力攪拌而徹底破壞時,水體發生全層混合。這一物理過程對水生生態系統產生了革命性影響: 營養鹽大循環:整個夏季被禁錮在寒冷、黑暗、缺氧的底層(湖下層)的大量營養鹽,特別是氮和磷,被垂直對流的水流帶至整個水體。表層水域瞬間從“營養荒漠”變為“營養綠洲”。 生態位重置:全層混合使得所有水層的浮游植物都能獲得充足的光照和營養鹽,消除了溫層帶來的生長限制。 在這場全域盛宴中,硅藻 成為了最大的贏家。它們需要充足的硅酸鹽、硝酸鹽等營養鹽以及良好的光照,且偏好較低的水溫和較高的湍流。秋季全層混合恰好完美地滿足了所有這些條件。因此,中秋時節常常會出現一年中僅次于春季的“秋季硅藻水華”,葉綠素濃度達到一個顯著的峰值,水體甚至可能呈現黃褐色。 中秋的繁華過后,隨著深秋來臨,環境條件再次發生決定性轉變,葉綠素濃度進入不可逆轉的下降通道。光照成為首要限制因子,日照時間進一步縮短,光照強度顯著減弱,太陽光穿透水體的能力也大大降低。光合作用效率急劇下降,成為浮游植物生長最主要的限制因素。 溫度持續走低:水溫不斷下降,嚴重減緩了浮游植物的新陳代謝和繁殖速率。 營養鹽消耗與形態變化:經過前一波水華的消耗,營養鹽濃度有所降低。此外,水溫下降也影響了微生物對營養鹽的轉化過程。 此時,浮游植物種群結構發生轉變。適應低溫、弱光的種類(如某些金藻和隱藻)可能短暫出現,但整體生物量已大幅衰減。浮游植物主要以休眠孢子(如硅藻的休止孢子)或營養細胞的形式沉降到水體底部,進入休眠狀態,以抵御嚴冬。葉綠素濃度隨之降至全年低點,水體透明度反而可能增加,為冬季的沉寂奏響了序曲。 總結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8060088.com/newss-4045.html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