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銅是生物體必需的微量元素,但過量的銅進入河道水體后,會成為一種嚴重的重金屬污染物,對水生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構成多重威脅,可用實驗室水質總銅分析儀進行測定。其超標所帶來的表現特征既包括肉眼可見的直觀現象,也包含需要通過科學分析才能揭示的隱性危害。 一、 直觀可見的表征 雖然銅離子本身在高濃度下可能會使水體呈現淡淡的藍綠色,但這種現象在自然河道中通常不易被直接察覺,因為水流稀釋和泥沙懸浮會掩蓋這一顏色。更常見的可見表現是水體的清澈度異常增高。這是因為銅離子具有很強的殺菌和抑藻能力,能殺死水體中的浮游藻類和微小生物,減少了這些懸浮顆粒物,使水體變得異常清澈,但這是一種“死亡般的清澈”,是生態系統失衡的標志。 在河床底泥、巖石、堤岸邊緣或水下植物根部,可能會觀察到藍綠色或綠色的不自然沉淀物或薄膜。這些是銅的化合物(如堿式碳酸銅)在水體pH值變化或與其他物質反應后形成的沉淀,是銅污染的一個直接視覺證據。 魚類行為異常:魚類對銅非常敏感。中毒的魚類會表現出竄游、翻滾、失去平衡、呼吸急促等癥狀。它們會試圖逃離污染區域,聚集在進水口或水面,頻繁張嘴,這是鰓部受損導致缺氧的典型表現。嚴重時會出現大量魚類死亡,尤其是對銅耐受性較差的魚種(如鮭鱒魚類)會首先死亡。 藻類與水生植物減少:銅是藻類的強力抑制劑。原本藻類豐富的河段可能會在短期內出現藻類大面積消失的情況。沉水植物和浮葉植物的生長也會受到抑制,葉片可能出現黃化、萎縮、根部發育不良甚至死亡的現象。 二、 對水生生態系統的隱性影響 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:銅對不同生物的毒性不同,但總體會破壞水生生態系統的平衡。它首先會消滅最敏感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,進而切斷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來源,導致食物鏈(網)斷裂。耐受性差的物種逐漸消失,只留下少數耐污物種(如某些蠕蟲或昆蟲幼蟲),造成生物群落結構單一化,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凈能力大大降低。 生物毒性與富集效應:即使濃度未達到導致生物急性死亡的水平,長期暴露在亞致死濃度的銅污染中,也會對水生生物造成慢性危害。包括抑制生長發育、降低繁殖能力、破壞免疫系統等。更嚴重的是,銅可通過食物鏈進行生物富集。藻類吸收銅,小魚吃藻類,大魚再吃小魚,使銅的濃度在較高營養級的生物體內(如肉食性魚類)成千上萬倍地增加,最終對食用這些魚類的人類和動物構成健康威脅。 銅污染直接導致漁業產量下降和經濟損失。同時,一條魚類稀少、藻類絕跡、甚至岸邊的沉淀物都呈現不自然顏色的河流,其景觀價值、垂釣和休閑娛樂價值也會大大降低。 因此,一旦發現上述任何跡象,都應及時進行專業的水質監測,并追溯污染源,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,保護水生態健康和人類用水安全。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8060088.com/newss-4039.html
|